• 报刊
  • 绘本
  • 动画
  • 科普
  • 美育
  • 非洲动物
  • 动物百科
  • 动物大迁徙
  • 动物保护
  • 生态环境
  • 视频
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视频标签
金背胡狼

金背胡狼

胡狼身材修长,体形比豺稍小,在犬科动物中体型中等。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、东部,欧洲南部,亚洲西部、中部和南部等地。既是杂食性动物,也是食腐动物。夜行性动物,实行一夫一妻制。主要有三种胡狼:侧纹胡狼、黑背胡狼和亚洲胡狼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保护级别

保护级别

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:无危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繁殖方式

繁殖方式

胡狼的怀孕期为63天,每窝产3~4只幼崽。胡狼通常在地下的巢穴或者废弃不用的白蚁穴中产崽。产崽的时间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,但都是与食物最丰盛的时间重合,也就是在每年的雨季或者雨季刚过不久的时节。喂食幼崽时,成年胡狼会先将食物咬碎咽下,在到巢内“反刍”出来喂给幼崽。 幼崽出生14个星期后开始独立活动,约11个月能发育成熟,有时会留在父母身边一两年帮手,帮忙照看“弟弟妹妹”。但1~2年后仍然要离开这个地盘,寻找自己的配偶,建立自己的领地。野外胡狼一般可以活4~8岁,人工养殖的一般可以活到16岁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种群现状

种群现状

胡狼的分布范围很广泛。虽然栖息地受到不同程度破坏,也面临被猎杀的危险,但总体数量仍然不少,属于无危动物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形态特征

形态特征

胡狼身材修长,体形比豺稍小,在犬科动物中体型中等,雌雄两性体型有所差别。它们的腿很长,犬齿尖锐而向后弯曲,牙齿进化很完善,能够撕裂猎物粗糙坚韧的皮肤,非常适宜捕捉猎物。爪子僵直,不能自由伸缩,前肢的骨头融合在一起导致不能爬树,但非常适合奔跑。 侧纹胡狼体长69~81厘米,尾长30~41厘米,肩高35~50厘米,重量6.5~14公斤。 黑背胡狼,体长96~110厘米;肩高38厘米;重量6.8~13.5公斤。 亚洲胡狼头体长60~132厘米,肩高38~50厘米,尾长20~30厘米,重量7~15公斤。 面上、肛门及生殖部位有臭腺。雌狼有4~8个乳房。上下颚各有3只门齿、1只犬齿及4只前臼齿,上颚有2只臼齿,而下颚则有3只。 亚洲胡狼的毛很短及粗糙,一般都是黄色至淡金色,毛端褐色,毛色会随季节及区域而有所不同。例如在草原上,雨季时亚洲胡狼的毛色就是褐灰黄色,旱季时就是淡金色。生活在山区的亚洲胡狼毛色较为灰色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栖息环境

栖息环境

胡狼生存能力较强,从干旱的大草原到雾气弥漫的林地或干旱低矮的林地都是其栖息地,从极地到热带均适于生存,从低海拔的沿海地区到高山区都有其足迹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分布范围

分布范围

侧纹胡狼主要分布在非洲中南部的肯尼亚、坦桑尼亚、莫桑比克、斯威士兰、马里、尼日尔、乍得、布基纳法索、中非共和国、刚果民主共和国、埃塞俄比亚、乌干达、塞内加尔、佛得角、冈比亚、几内亚比绍、几内亚、塞拉利昂、利比里亚、喀麦隆。 黑背胡狼分布于东非的肯尼亚、索马里、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,以及南非的南非、纳米比亚、博茨瓦纳、津巴布韦。 亚洲胡狼分布在非洲北部和东部、中东和阿拉伯半岛、欧洲、东南亚和南亚的缅甸和泰国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生活习性

生活习性

胡狼是杂食性动物,主要食物是一些比较容易寻找和捕捉的小动物,比如鸟类、野兔,偶尔也会吃昆虫和水果。胡狼也是食腐动物,虽然腐肉在胡狼的食物中只占6%~10%。胡狼能灵巧地捕捉一些脊椎性动物,也是捕捉啮齿动物的“专家”。它们的听觉极为灵敏,能够听出藏在草丛中的猎物的准确地点,用前腿突然跳起来扑向猎物,将猎物杀死。 胡狼是奔跑高手,即使在寻找食物或做领地占有标记的时候,奔跑时速也能达到12~16公里。胡狼是夜行性动物,在黎明和黄昏时最活跃。胡狼一般成对生活,雌雄结成夫妻的家庭是胡狼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。一对夫妻通常会共同保卫自己的领地,阻止其他夫妻进入。它们一般会在显眼的地方做标记,表示这块领地已被占有,标记通常是留下的尿迹或粪便。 胡狼常常大声嗷叫,亚洲胡狼和黑背胡狼叫声相似,都是高亢、颤抖的长嗷,侧纹胡狼是一种低沉、沙哑的叫声。胡狼家庭通过嗷叫确认位置或告诉临近家庭它们的存在。(文字:王方颖 摄影:非洲的青山)

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- 京ICP备13015003号-5 - 声明:本网站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- 2025.7